什么是“设计”?
这是毛毛的第次推送
微博上有过一个有趣的话题:
你遇到过最反人类的设计是什么?
▲USB插头:分不清正反面的接头总是插不上
▲面包机:面包每次自动弹出都会准确无误掉在地上
▲插座:虽同时有两相、三相插头,但只能插进一个
▲国内盲道:永远不知道要带盲人去哪里
这些奇葩的反人类设计,
大概是设计师对这个世界最狠的报复了吧。
忽然想起同事曾问我什么是设计,
我当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只感觉它是无处不在的东西和话题,
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手机电脑、吃的东西、住的房子……
现在再有人问我“什么是设计”,
我会先反问一句“什么不是设计”。
纪录片之家日本NHK推出了一档针对小朋友的设计教育节目《Designあ》,
这里的”あ”,除了是日文学习中的第一个音之外,
也用以描述人们在了解某件事情的始末之后,发出的轻叹。翻译过来就是《啊!设计》。
节目豆瓣评分达到9.4,好于99%的儿童片,
一点开就停不下来,
可以说,
它绝对是影响小朋友人生轨迹的优秀科教片之一,
虽说是拍给小孩子看的,
但完全没有任何马虎敷衍的意思,
制作的精良让人唏嘘,
从想法诞生到最后开播,前前后后准备了6年时间,
可以说现在很多院校设计教育都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准。
像我这种没接受过良好美学与设计启蒙的成年人也觉得相当有趣了。
因为片子并非一个劲鼓吹某个设计怎么高大上,
而是回到设计最原始的初衷,
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好设计,
引导你细致观察,感受,
建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口香糖的拆解
▲零食包的拆解
“设计的心态,每个人都必需要有”,
这是节目艺术总监佐藤卓(TakuSatoh)希望通过节目所传达的态度,
是的,
我们都忘了,设计根本就是来源于生活。
节目每集才十来分钟,模式都一样,
主要分为六个环节:
设计的观察、画出所见、拆解、天马行空、生活中图形组成的观察,以及对话设计师。
PART.1
对世界的观察、拆解、再重组
酱油瓶手握的地方为何要往里凹?
可乐瓶的瓶身为何要这么设计?
方巾都有多少种包裹礼物的方式?
家里不同的灯光会产生什么效果?
同样的几个字有多少种创意的表现?
……
要知道,一个好的设计不是随随便便想出来的,
看着简单的东西背后其实花费了设计者不少心血。
我们总会说这个物品好用,那个不好用,
这样不同的使用感受,
其实也反映了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程度。
设计的基础其实就是观察,
透过细心观察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了解其使用习惯及真正需要,
体会生活中那些让人“怦怦然”的东西(形状、触感、气味、声音、细节),
考虑使用时与人发生的关系、人的感受,
才能让设计出来的东西发挥最基本的功能,
自然融入使用者的生活。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16岁的达芬奇去意大利画家韦罗基奥那里学画画,
老师却让他每天用不同角度画鸡蛋,
达芬奇没几天就腻了,
他问老师为什么不学画些难的,
老师告诉他:
只有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才能有不同体会,画出更好的画,并且能更加有耐心。
这个道理谁都懂,
但并非谁都能付诸实践。
特别喜欢《啊!设计》中在观察之后的素描还原,
节目请了不同年龄及不同绘画水平的人,
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物体进行素描。
上到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
下到幼儿园小朋友,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惊人的手绘能力。
忽然想起之前去日本旅游,
小镇上的小吃店没有菜牌,
五十多岁的老板也听不懂英文,
结果他拿起了小本本,把推荐的招牌菜都画给我看,
刺身、烤鳗鱼、拉面、天妇罗……
当时我还讶异和由衷敬佩老板的手绘功力,
觉得他不是科班出身,就是天赋异能。
现在终于明白个中的真正缘由。
对比我们这些课后被爸妈逼着报满兴趣班的孩子,
我们都没完全搞懂为何要去学画画、学钢琴、学芭蕾舞、学……
只知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这档给小朋友看的《啊!设计》,
给孩子从小灌输的却是如何观察世界,
性别、年龄、观察角度等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事物的切入点,
然后在观察中总结规律,
再通过手绘方式向世界传达自己的所感所想。
PART.2
天马行空
那些经典的设计,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天马行空是反观那些经典设计之所以经典的原因,
从问题出发模拟场景,启发小朋友思维试着重新设计,
最后再反推回来,让大家明白设计的合理之处。
比如电话线为什么是弯曲的?
我们改成直线不行吗?
等到尝试过不同的方式以及其存在的弊病的时候,
终于明白原来把电话线卷起来是最合理的呢。
比如优衣库里面的排队,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
直接改成两排会不会快点呢?
或者标明哪里快哪里慢,会不会更加节省时间呢?
结果还是发现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
才是最公平最快速的方法。
还有书籍为何要采用折叠页的方式?
瓶盖的开和锁为何要采用旋转的方式等等,
如果全都推翻重新来的话,你又会怎么设计呢?
《啊!设计》并非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