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插头 >> 插头资源 >> 正文 >> 正文

记者走笔丨换种视角看共同命运2021

来源:插头 时间:2023/1/15

「本文来源:学习军团」

换种视角看演习

——“共同命运-”国际维和实兵演习解放军报记者走笔

编者按

“共同命运-”国际维和实兵演习9月15日在陆军确山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这是中国军队首次组织的国际维和多边实兵演习,也是首次以联演形式检验维和待命部队建设成果。

这次演习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重要配套活动,是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演习于9月6日至15日举行,按照任务要求设置内容、按照真实场景构设环境、按照行动特点组织实施,体现了国际化、专业化、实战化要求。10天来,各国参演部队合兵联训、密切协作、互学互鉴,检验提升了维和待命部队遂行任务能力,增进了交流互信与务实合作。

解放军报记者孙兴维全程采访报道了这次演习,并以“记者走笔”的形式,跳出演习看演习,对创新演习报道方式进行了探索。

年9月6日

记者走笔一:维和演兵凸显实战氛围

金秋的中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今天上午,由中国、蒙古国、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参与的“共同命运-”国际维和实兵演习正式在陆军确山某训练基地拉开帷幕。

开始仪式简短紧凑,所有议程前后用时不到15分钟。下午各参演国部队就拉开分训战幕。开阔的演习场上,战车隆隆驶过,官兵士气高昂。置身演习现场,浓烈的实战化氛围感染着记者,茅草房、维和营地、战壕、路障……仿佛就在维和任务区。

负责演习导调的同志说,这次演习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实”字。实景、实案、实装、实兵,在环境设置上,基于真实场景构设,尽可能搭建与任务区一致的各类设施,构设与任务区相似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官兵走进训练场就如同置身维和任务区。

在课目设置上,所有想定都基于真实案例,按照任务要求设置内容,按照行动特点组织实施,基本涵盖了当前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主要行动样式,并且结合实际增加观察报知、警戒防卫、应急处突、自救互救等内容。

所有演习课目连贯组织,突出实战化要求,不断提升官兵的战术素养,练好管用实用的本领,让参演人员在险局、危局、困局中练胆识、练谋略、练战术,为遂行海外维和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年9月7日

记者走笔二:演习场也是大课堂

学习无国界,交流强本领。

演习场上,参演官兵热火朝天地训练交流,认真细抠每个课目内容……一股浓浓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

“蒙古国、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的参演官兵一到演习场,就纷纷表达与我们学习交流演习成果的愿望……”演习执行导演李晓光说,各国官兵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先后3次执行维和任务的陆军演习课目指导组专家刘勇告诉记者,虽然有多次维和经历,但来到演习场,一股“本领恐慌”涌上心头,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提升维和能力,必须不断学习!”刘勇说,在国际维和规则下,不同维和区,执行相同的任务,处置原则也不同。我们要以一个任务区为基准,参照多个地区、多个国家、多种情况的不同处置方法,综合运用。这次演习来的多国参演部队都有丰富的维和经验,给我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

“学习力也是战斗力,演习场也是大课堂。”穿梭营地,从官兵加班加点的严抠细训中,从如饥似渴的学习目光中,记者分明感受到,虽然演习场只是一个小平台,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交流大舞台,已在各国参演官兵心中搭建起来……

一支善于不断学习的军队,必定走向强大;一支放眼世界的军队,必定不辱使命。

年9月8日

记者走笔三:“国际视野”也是一种能力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国际视野是维和官兵走向世界的必备素质。在演习场,“维和官兵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国际视野”“迈出国门的维和官兵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演习之余大家交流议论的话题。

“国际视野是军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曾经在维和任务区担任作战参谋的演习翻译组副组长马健说,“我们在维和任务区履行使命的时候,眼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域、仅仅考虑一时一地之事,而是要着眼全局,了解我们所执行的任务、所处国家的整体情况,这就需要有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

同样有过维和经历的警卫分队指挥员李红奇说,维和军人要有很强的国际法规意识。“我们去参加维和行动时,联合国有关方面要求消耗的每发子弹都要写入调查报告,为什么要消耗、怎么消耗的……”维和行动是在联合国有关规则框架内行动,涉法层面多、涉法内容多,只有与国际接轨、按规则办事成为习惯,才能不断彰显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凡国之重也,必待兵之胜也,而国乃重。”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一流的能力素质。演习中,培养全球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已成为参演官兵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大国军队,世界胸襟。中国军队已成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力量;展望未来,中国军队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年9月9日

记者走笔四:来之能战,源于有备而战

“来之能战,源于有备而战。”这句话用在参加演习的我军维和待命分队身上最恰当不过了。他们从不同方向抵达演习场后,迅速进入演习状态。

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我维和待命部队组建以来,按照联合国标准严格施训,始终保持待命状态,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专业力量。

“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戈。”有过维和经历的王加阳说,军人只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年,他所在的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遇到一伙不明身份人员围堵。千钧一发之际,官兵按照演练过的流程迅速处置,事态得以平息。王加阳说,处置得当,得益于扎实的备战。对于平时执行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我维和部队预案周全,特别是隐蔽路线、接近路线、处置手段方法,大家都十分清楚。因此遇到情况就不会手忙脚乱。

和平需要争取,和平需要维护。从历史经验来看,战争优势常常是准备出来的。准备得越扎实,战斗则越顺利,而且越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正如曾在战乱地区维和的作战参谋史康所说,战争往往是“不请自来”,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时刻保持“引而待发”的战备状态,真正具备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素质,才能把战争拒之门外,维护和平才有保证。

年9月10日

记者走笔五:维和军人应有媒介素养

“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家,但和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来坚定捍卫……”面对多位记者的提问,本次演习参演士官张书宾从容对答。

在演习场,像张书宾一样胸有成竹、落落大方回答提问的官兵还有很多,给媒体记者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各种提问,官兵能直面问题不回避,有理有据地介绍情况、表达观点。这种自信背后折射出官兵媒介素养日渐成熟。

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既是展示国家和军队形象的需要,也是官兵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有着运用媒体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新时代军人,更要学会面对媒体,提高媒介素养是我们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尤其是完成好维和任务的现实需要。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真挚友谊。有过维和经历的演习翻译马健表示,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她列举中国派专机给万里之外的维和人员运送抗疫物资的生动事实,让外军官兵从一个侧面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军队的抗疫行动。

“相互学习借鉴,开展经验交流,是改进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效方式,随着中国军队参与更多的国际维和行动,加强官兵应对媒体的能力建设显得重要而紧迫。”从维和战场归来的警卫分队指挥员李红奇说。

年9月11日

记者走笔六:维和军人的坚强后盾

连日来,在与参演官兵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这样一个细节:维和军人的父母对子女执行海外维和任务的心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刚刚提交第二次去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申请的士官李圣洁说,6年前,当自己提出要去执行维和任务时,父母虽然表示支持,但还是流露出这样那样的担心和顾虑。这一次,当他把准备再次参加维和行动的消息告诉父母和妻子时,令他没想到的是,亲人们不仅很支持,更为他的决定感到自豪。

滴水见太阳。维和官兵亲属对维和行动的心态转变,彰显的是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这既是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带来的结果,也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多年来,中国军人不断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给全社会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演官兵中不少人都有维和经历。世界对他们而言,不再是遥远的模糊影像,而是可比较、可感知、可触摸的现实存在。曾3次参加维和任务的分队指挥员刘勇说,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长,人类命运与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如今,维和官兵的亲属同样能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平视世界。他们越来越理解维和行动的意义,对亲人远赴海外感到骄傲,同时也更加体会到那是一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沉甸甸的责任担当。

年9月12日

记者走笔七:细节体现战斗力

战场无小事,细节定成败。

在演习场,有两件事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就是主办方给外方每名参演官兵都提供了电源转换插头,同时还提供了一份世界各国标准电源插头使用对照图、参演各国电源插头及电压频率标准表,并对插头形式、电压及频率标准进行图示,方便外方参演官兵使用;另一个是主办方在落实演习方案时,对每个课目设计、每台装备使用、每个行动背景都进行细化,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规范明确,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抓落实。

细节,平时决定训练质量,战时能决定胜负成败。细节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还是一种工作标准。为帮助外方尽快掌握装备操作要领,中方为每台装备都配备了教员,并专门拍摄制作多语种的教学录像片。同时,除了给所有参演国提供英文版演习资料外,还分别给各参演国提供本国语言的翻译服务。

细节体现战斗力。一支部队战斗力强不强,看看他们的日常细节就知道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反映了练兵备战的质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一流的能力素质,也需要一流的细节品质。

年9月13日

记者走笔八:忠诚担当铭刻维和之路

“你为什么不穿鞋子?”

“脚划破了可以长好,鞋破了就没有了……”

虽然回国已近两年,但执行维和任务时的一幅画面却定格在本次演习参演士官张书宾的脑海里:一个8岁小女孩左手抱着5岁的弟弟,右手提着一双胶鞋,赤脚走在泥石路上。于是有了张书宾和小女孩的这一段对话。

“战乱带来民生困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张书宾说。这个令人心酸的画面让他瞬间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到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大意义。

历经战火洗礼,面对生死考验。在演习场,记者见到不少有过多次维和经历的官兵,他们的家国情怀、牺牲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30多年来,中国军队派出一批批维和军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投身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捍卫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头顶他乡月,心系天下安。”维和军人肩负大国军队的责任与担当,毅然奔向硝烟四起的战乱之地,在他乡践行使命、奉献青春,他们忠诚无畏、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展现了中国军队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为和真诚意愿。

年9月14日

记者走笔九:演习场上的“低碳风”

坚持绿色低碳,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演习场处处洋溢着“低碳风”。快反分队指挥员朱涛说,天气炎热时车辆上的空调设备正常运作,但官兵只要下车训练,就会关掉空调,必要时车辆熄火,减少能源消耗。

演习场上,体现绿色低碳理念的细节随处可见:双面打印演习流程简图,垃圾全部分类处理,食堂用上清洁能源,光盘行动成自觉,人走灯灭成习惯……

“演习设计之初就要求全程贯穿节俭理念,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一分不多,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演习执行导演李晓光说,演习所用的训练和保障器材,如集装箱、网箱、栅栏等都可以重复利用或者回收利用;特别是演习场地的一些基础设施,过后会直接转给前来进行适应性训练的维和待命部队继续使用。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已成维和官兵的自觉行动。有过维和经历的士官张书宾说,维和任务区多处于气候炎热地带,房间里都装有空调,官兵会自觉将空调调到最佳节能温度。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是一道必答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让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成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新标识,成为广大官兵工作生活的新风尚。

作者丨解放军报记者孙兴维

摄影丨万全

来源

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制:张晓辉 欧 灿

编审:严 珊 谢 菲

责编:赵晓嫚 韩 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