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插头 >> 插头市场 >> 正文 >> 正文

发射零失败出手必成成功背后隐藏着怎样

来源:插头 时间:2022/10/28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年成立以来,就承担着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发射任务。从“小白毛精神”到“四个归零”,中国的航天工程如何与世界接轨?发射零失败、出手必成,一系列成功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制胜法宝?

03:19

年7月,一颗巴基斯坦科学实验卫星,搭载中国为其研制的遥感卫星,通过长征二号丙火箭,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准备发射升空。

自年,中国首次为瑞典发射弗利亚卫星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共发射了颗卫星,为国外发射卫星取得“发射零失败、出手必成”的骄人成绩。作为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发射中心,他们究竟掌握了什么样的制胜法宝呢?

陆晋荣是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近些年,无论是卫星还是载人飞船,一次次成功发射,都与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密不可分。经过60年艰苦探索,这套体系逐步完善,其核心内容是“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施设备零故障、航天产品零疑点”,简称为“四个归零”。

上图这座警示钟竖立在卫星发射场的十字路口,一眼望去,显得格外醒目。每逢发射任务临近,部门负责人都要带新学员到这里受训。

这座警示钟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它又因何被建造在这里呢?

从警示钟背后的碑文可以看出,这是对一次事故的铭记。年12月31日,20世纪的最后一天,“神舟二号”飞船发生了一次重大事故。在总装测试阶段,一名指挥员在技术状态不清楚的情况下,仓促下达操作口令,使得活动发射平台误启动,船箭塔组合体与13层工作平台意外相撞,而此时,距离原定发射日期仅有4天。

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尤其担心的是,被撞部位有一个很关键的导管,如果被撞坏,火箭肯定就无法使用了。

事故发生以后,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连夜赶往发射场,对火箭全系统重新检查。万幸的是,结果显示正常,“神舟二号”得以在6天后成功发射。

“撞箭”事故引发参试人员反思,为了避免组织指挥出现纰漏,参试人员将“组织指挥零失误”放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首位。

冯丑明是零号指挥,火箭点火最后是在零秒发射,任务分级也是从零开始排列,于是负责发射任务的总指挥被称为零号指挥。“撞箭”事故发生时,冯丑明还是一名动力系统操作手,如今,身处零号指挥岗位,他对“组织指挥零失误”这句话理解得更为透彻。

“小白毛精神”到“四个归零”,中国的航天工程如何与世界接轨?

在火工产品安装现场,技术人员要仔细擦拭零部件,先用棉布进行初步清理,有死角的地方,还要用削尖的小木棒,一点一点地剔除杂质,其工作细致到了极点。这种精益求精、严格规范的做法,与过去积累经验的做法一脉相承。

过去,中国航天事业基础工业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科研人员只有靠甘于奉献、忘我的工作精神,来弥补技术与操作规范上的不足。

李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讲解员

两弹结合试验测试期间,操作手王长山在进行弹体内外检查时,发现弹体内有一根很细微的小白毛,当时他用镊子夹、用铁丝挑,都没有把这根小白毛给弄出去。后来他找到了几根硬猪鬃,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把这根大约五毫米长的小白毛给挑了出来。正巧钱学森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把小白毛要了去,说要带回到北京珍藏起来。后来这件事情也被用作作风严谨的典型事例,教育广大科技人员。

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两弹一星,到卫星发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技术提高的同时,由于缺少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郭忠来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副参谋长,先后担任卫星任务火箭系统测发指挥员、神舟七号零号指挥,同时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第一次参与中国载人航天任务时,他也认识到,引入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如何创建的?

动力系统是推动火箭飞行的动力源,舱内用于启停发动机的零部件不计其数。李鹏冲是火箭动力系统指挥,与他同样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代表发射方,身穿灰色工作服的代表火箭产品方,双方对火工产品安装实行双岗负责制。

双岗负责制中,每一步操作如何确保到位?万一某项操作出现问题,怎样来查找问题根源?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技术人员专门准备了照相机,有了它,每完成一道程序,都要以照片形式留底。

一次任务下来,照片留底总量达到上万张,技术操作为何要做得如此细致呢?这和过去的一次惨痛教训有直接关系。

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飞行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它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发射测试阶段,由于操作手误操作,控制插头被插在了遥测插座上,导致发动机异常摆动,发射任务被迫推迟三个多月。

测试显示发动机并未受损,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中国人也打破了由美国与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

插座事故暴露了技术操练不过关、临场发挥不稳定的问题。季明刚是箭上操作指挥,通过对插座事故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模拟舱练习的创新思路。

模拟舱插拔训练,解决了实战训练缺乏真实环境的问题。训练中,难度最大的是舱内的插拔训练。

舱内插拔训练与实战相同,每次插拔都要持续五六个小时,而这五六个小时,操作手始终要保持半蹲姿势,时间长了腿脚酸麻。

除了开创模拟舱练习以外,季明刚还通过总结工作,将插座、电缆型号一一标记,并通过请教专家,出版了两本有关插拔训练的工具书。书里面对于插座型号做了详细介绍,有了这本书,新学员可以了解岗位职责和插拔训练的每一项具体内容。

与过去相比,培养一名合格的箭上操作手,培训周期从半年缩短为一个多月。

短短15分钟,塔勤人员如何撤离现场?

在基地发射场,塔勤保障人员不为人知,但他们的工作性质却极为特殊。他们身处11层操控平台,负责塔架维护工作,火箭升空前15分钟,在确认塔架正常打开以后,关闭所有电路,然后从11层紧急撤离到地面。

陈学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塔勤组负责人

大家都要从钢楼梯进行撤离,通过紧急通道,小跑步到楼梯,下楼梯的时候不能跑步,必须就是手抓着,慢慢地往下。

这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演练的,每周,塔勤人员都要进行训练,新学员要通过两三个月的强化训练才被允许上岗。如今,他们甚至可以做到,五分钟撤离到地面,五分钟坐车离开,等于在15分钟之内,还预留出5分钟,让撤离变得游刃有余。

从“小白毛精神”到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60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科研人员,将几代航天人总结出来的工作经验,完善成以“四个归零”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支撑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与国际规范接轨,让“质量”这个航天发射的生命线更加强劲有力。

更多内容: 

1、独家揭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亮点全在这儿!

2、庞大舰队穿行、多架军机绕飞,俄罗斯让日本有些紧张……

3、咦?个税调整后到手工资反而少了!真相是……

来源:CCTV4《走遍中国》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