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是生命的基石,也是欢乐的阶梯,我们要时刻敲醒安全的警钟,多一份安全思想,少一份事故危机。本篇从居家用电、防火、用气、儿童居家、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几方面知识进行宣传学习。
一、先来认识一下“电”
行业规定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持续接触安全电压为24V,安全电流为10mA,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长短。电流强度越大,致命危险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能引起人感觉到的最小电流值称为感知电流,交流为1mA,直流为5mA;人触电后能自己摆脱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交流为10mA,直流为50mA;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致命电流为50mA。在有防止触电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为30mA。
安全用电小常识:
1、熟悉总电源的开关控制。
要知道自己家中的一些总电源开关在哪儿,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及时的关闭电源,比如插座有电火花的情况,插座发热冒烟等情况,插座碰水等等情况,就要及时的切断电源,请专业的电工来修复电路。
2、拔插插座尽量用右手。
专业的电工布线,按照要求是左零右火,就是说左边是零线,右边是火线。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触电身亡的危险。而用右手拨插电源插头也是预防万一触电,可以减少伤亡。人的心脏靠左侧,如果左手触电,电流必经心脏,很容易导致人休克致死。而如果从右手导入,又从右脚导出,那么对人体的伤害是最小的,当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伤害。
3、不要私自拆装电器。
没有专业的技能,不要私自的拆装各类大小电器。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要因小失大。家用电器有着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由于自己的私自拆卸安装,很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使得电器变得不安全。而且很多电器里面存在着高压包,可以高电压输出,在高压包还带电的情况下,非常危险。
4、潮湿环境下避免用电。
南方很多城市到了春夏交接的时候,老房子就会开始吐水,墙面密布一层水珠,地板就像是刚刚用水洗过了一样,这种情况下要避免用电,防止因潮湿而意外触电。
二、居家防火安全:
1、不在室内乱扔烟头,不在床上或者沙发上抽烟;
2、外出和临睡前应当关闭电器、燃气炉具,熄灭火源;
3、不在家中放置汽油、酒精、香蕉水、溶剂油等挥发性易燃易爆物品;
4、不私接乱接电线,插座上不使用过多的用电设备,电线老化应及时更换;
5、炉灶周围不可堆放可燃物,使炉灶做到人离火灭;
6、明火照明不离人,不使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
7、厨房墙壁、天花板、灶台、房屋内部隔间、地板、天花板等,应使用不燃性建筑材料建造;
三、居家用气安全:
1、使用任何燃气,都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使用燃气后,必须将燃气具及气阀关闭,防止泄露;
3、离家或临睡前,应当对燃气进行检查;
4、不要自行维修燃气器具;
5、燃气连接软管要定期检查,发现老化或损坏应及时更换(橡胶管使用期限不超过18个月);
6、察觉有异味请立即联系管理处或者燃气公司维修人员上门处理。
四、儿童居家安全:
1、家里的小孩,千万要看好,不要让其随便触摸带电设备,以免发生危险;
2、教育儿童不要近身到阳台或窗户外面,不要将床、椅子等蹬踏工具放在窗台附近;
3、不能将儿童单独锁在家里;家中药品、化学品、玻璃器皿、刀具应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
4、注意儿童在嬉戏、哭闹时不能进食,避免窒息
5、浴缸不用时,不要存积水,防止儿童溺水;
6、家中植物,无论是否有毒性,都要防止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避免误食
五、维护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往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所谓公共安全管理,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做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出行规律安全、避难者行为安全,人员疏散的场地安全、建筑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恶意和非恶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员疏散等。公共安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1、不在窗台放置物品,以免掉落伤人。不向窗外抛物。
2、自家物品(车辆)不要堵塞通道;不要在应急通道及逃生楼梯间堆积杂物。
3、不在家中和楼道内给电动车电瓶充电。
4、按照规定不燃放烟火爆竹,允许燃放的地方,也要不燃放或少燃放。
5、不要在标有"高压危险"的地方,施工工地玩耍。
6、疫情期间,车辆人流大幅减少,在外出时仍要注意交通安全。
六、食品安全:
1、合理饮食,主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菜吃得多,几乎不吃主食,这种做法很不科学。
2、注意荤素搭配,过多地吃荤会增加孩子的肠胃及肾脏的负担。
3、少给孩子喝饮料,专家指出含气类的饮料中,如可乐、雪碧等都含有二氧化碳气体,饮用过多会使孩子胃胀、胃痛,影响胃肠道的消化能力,更易引发腹泻。
4、冷藏或过夜的熟食、剩饭剩菜要妥善保存,再次食用前一定要确认食物未变质,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