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协议和USB-C形态接口的普及,和近年氮化镓半导体材料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充电体验。外出时一个多口充电头和几条充电线就能为大部分电子设备补充电能,带来「跨平台」的充电体验。
随着这股风潮越刮越盛,不少传统笔记本厂商也开始追随,纷纷在自家高端轻薄笔记本上搭载了全功能USB-C形态接口(甚至是雷电3、雷电4),虽然传输协议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支持PD快充协议。
全功能USB-C接口的传输能力要弱于雷电3(和雷电4),但也支持PD快充、DP视频输出和数据传输,但其使用成本(包括线缆、扩展坞等等)要远低于雷电。至于雷电、USB-C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移步《大一统下的USB-C也隐藏着「几宗罪」》,本文就不过多着墨了,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文中的USB-C接口均指全功能USB-C。
不过,在元至元价位段上的笔记本电脑就有一点点「保守」,基本上都保留了传统的DC充电接口,稍微「时髦」一点的厂商会匀出一个USB-C接口,而更多的还是提供USB-A形态接口,进展略微缓慢。
▲传统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图片来自:windowsreport
笔记本电脑愈发轻薄是个大趋势,但似乎不包括充电器,对于一些品牌的产品来说,充电器依旧是「尿袋状」,一根线上面穿着一个变压器,并不方便。
问题来了,这些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厂商们为何还保留DC接口,不去拥抱PD快充协议和USB-C接口?
传统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傻大黑粗」
我们先从传统笔记本充电器的缺点来看。
传统笔记本电脑充电器的形态(DC接口)大致比较接近,分为输入线、充电器主体、输出线接头几部分组成。这种电源外置的形态是由东芝在年发明创造,并借此向大众推广了笔记本电脑,可以说是「老传统」了。
随后,各大PC厂商的产品不断沿袭这种形态,渐渐成为主流,至今形态也未发生变化。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年与苹果PowerBookG4一同发布的还有一枚小巧的电源适配器,它的体积与重量与现在的MacBook充电器如出一辙。
苹果充电器最大的优势其实在于,将传统充电器一分为二,变压器直接连接插头,一并插在插座上,类似于手机,笔记本不必随时都拖着「尿袋」(当然也可接上延长线回归传统状态)。
相比来说,传统的笔记本DC充电器真是又大又沉,关键还不方便,而面对「消费者的呼声」似乎并不想去改变。
另外,由于厂商众多,各自产品的充电头规格、变压器输出规格均不相同(但功率都在65W附近),这也就意味着不同产品的充电器无法换用,有一定的风险,与早期的手机充电器十分类似。
采用PD快充协议更好吗?
现如今的PD快充协议与USB-C形态接口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充电器的不足,解决厚重与大体积,无需拖着「尿袋」充电。
难道PD快充协议就没有缺点?答案当然是否定的,PD快充也有着不少的缺点,其中一些缺点让传统厂商有所顾忌。
宏观上来看,PD协议其实与传统的DC充电有些类似,都是技术发展的产物。PD快充协议是USB-IF组织制定的一种快速充电规范。简单来说,它有这么几个特性,输出功率最大为W(20V5A),接口形态为USB-C,可以自由改变电力的输送方向。
前面说过,传统笔记本电源的功率大都在65W左右,但一些游戏笔记本电脑、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功率可能超过W,PD协议的充电头难以满足它们大功率的需求。
为了美观,不少笔记本都采用了全金属机身,再加上几乎全部PD充电头都没有接地,所以时常你会被电(静电/漏电)那么一下,虽无伤大雅,但足以让你丧失优雅。对于静电/漏电,目前依旧是靠「尿袋」解决,不少厂商会配备一个三孔适配器接地,而Mac用户接上附送的电源延长线也可解决。
还有一点,在进行快充前,需要充电器与设备沟通,正确识别之后,才会(协议)握手开启快充。也就是说,采用PD协议快充,需要有这么一个沟通握手过程,这过程十分复杂。而反之传统的DC供电就简单许多,只有正负两级,接上即可充电,简单方便且稳定不少。
在实际使用中,DC接口其实要比USB-C接口方便一些,DC接口的圆口形态不仅支持「万向」盲插,插拔起来更为方便,而且也要更耐用一些。
不换USB-C其实是为了省钱?
除厂商们在DC接口和PD快充优缺点之间做的取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纯商业因素,那就是成本考量。相对于传统的DC充电接口,PD快充协议是近年才出现的技术,USB-C接口的成本要略高于DC接口。
全功能USB-C接口不仅可以支持PD快充,还能够进行视频输出与传输数据,因而对电磁屏蔽要求较高,而且为了能够支持65W左右的高高功率,还需要更好的电路设计、更科学的布线等等。
同时,笔记本电脑在原有形态上更换一个接口,意味着要对现有产线进行升级,主板、模具相应的也要更换,这都是隐形成本。对于售价区间在万元左右的高端轻薄本,厂商可能会积极的跟进全功能USB-C接口(甚至配备雷电3、雷电4),但到了成本锱铢必较的中端笔记本上就会有所顾忌了。
仅仅在充电上,DC接口与USB-C接口互有优劣,并没有完全倒向PD协议的USB-C接口,以实用角度来说,现在不少厂商保留着传统DC接口还算合理。
不过,保留DC接口的产品多是传统厂商,相对来说,它们的转型阻力是要大于新入局的互联网厂商们,要考虑到产品线的不同布局,还要控制「隐形成本」。
USB-C形态接口是最优解
年初的疫情,创造出了远程教育、居家办公的需求,进而刺激了PC市场。据Canalys的调研数据,第四季度PC市场同比大增35%,而年第一季度更有望猛增43%,其中,笔记本电脑是增长的主力。
面对今年利好的市场,许多传统厂商发力,修正自家产品策略,如联想的小新系列,以极高的性价比出圈,推出了不少具有诚意的产品。加上近来英特尔EVO认证平台的出现,让平淡的笔记本市场又活跃了起来。在这些新产品之中,越来越多见的是全功能USB-C接口,DC接口出现次数越来越少了。
▲全功能USB-C渐渐成为主流接口.图片来自:pcworld
整体来看,笔记本的发展趋势愈发轻薄,接口也会更为精简,带有供电、视频输出、数据传输多功能为一体的USB-C接口更符合发展趋势。智能手机、耳机、相机等等,很多电子设备的接口都在向着USB-C统一,只需一根USB-C线缆就可以获得跨平台的连接体验,而这是传统的DC接口无法做到的。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笔记本保留传统的DC接口,一是由于PD快充协议和USB-C接口在现阶段并没有带来压倒性的优势,二是迫于成本。但眼光放长远,全功能USB-C接口已经布局未来,而DC电源接口只活在当下了。
在不久的将来,DC接口或许会跟VGA、RJ45这些接口一样进入历史,而取代他们的就是多功能于一身的USB-C形态接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