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月亮未必圆!——洁碧水牙线洗牙器WP-EC美版国行对比拆解评测
一、前言
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朋友中有好几个都开始整牙了,并且还是一窝蜂的接二连三的整牙。不过,牙齿整齐之后,几个朋友的颜值都有显著提高
但是,整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各种饮食上和生活上的痛苦。在整牙前期,只能吃流质食品,中期的时候,虽然对于食物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较硬的一些食品也无法吃。其实,不能吃好吃的东西都是暂时的、简单的,想想办法还是可以克服的,但是牙齿的清洁问题是贯穿始终的,钢丝和牙齿之间的缝隙特别容易残留食物残渣,简单的、常规的牙齿清洁,完全无法对付这种情况,这种时候,水牙线或许可以一战!
好巧不巧的是,朋友近乎同时购买了同一款水牙线,一个是美行,一个是国行,我就想着拿来评测一下,看看水牙线和普通的牙线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刚刚拆封入手的时候,就能明显感觉到二者在重量上差别很大,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探究下,嘿嘿
二、洁碧水牙线洗牙器WP-EC美版国行开箱
▼左侧是美版,右侧是国行,后面没做特殊说明的,都是这样摆放的。美版和国行在外包装上几乎一样,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略有差别,但是大体的包装设计思路和内容,基本完全一致
▼纸箱包装的上盖部分设计差不多,美版的稍微复杂一些
▼包装的背面都是配件清单,二者在配件上完全相同
▼侧面介绍了一些水牙线的清洁效果和清洁说明,看起来非常高大上
▼包装的底部还有一些信息,虽然这二者一个是美版,一个是国行,但均是美国设计、中国制造的
▼打开包装,内部都是瓦楞纸,美版多了两张卡片
▼拿掉上部的瓦楞纸,就能看到水牙线本体了,无论是美版还是国行,都在外面套了一个透明塑料袋。另外在纸盒的内部,美版是白色的,国行是普通的纸盒内部的灰色
▼在包装配件说明书上,美版多了两张卡片,其他没区别
▼比较关键的水牙线喷头上,二者仅仅只有颜色部分的区别,其他没区别
三、洁碧水牙线洗牙器WP-EC美版国行外观
▼将水牙线主体拿出来,二者几乎完全一样,乍一看就是双胞胎
▼在按键的细节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美版是英文的,国行是中文的,按键的手感和旋钮的阻尼感方面,二者相同。底部的缝隙和做工方面,二者也几乎完全一样
▼水牙线的水枪头设计完全一样,位置和固定方式也一样
▼水箱盖完全相同,透明的水箱也完全相同
▼水箱的出水口和各种限位设计完全相同,水箱侧面的水牙线冲头固定位也是一样的
▼在水牙线的主体的背面,完全相同,开孔位置之类的也是相同的
▼但在供电插头部分二者略有不同,国行就是普通的插头,美版的是带孔的,并且两个金属插头一个大、一个小
▼二者的底部除了铭牌部分,其余均相同,包括型号、固定螺丝孔位、水道等,都一样。但是仔细观察铭牌,可以发现二者在一些方面的区别还是挺大的。首先是供电输入,国行支持-V50/60Hz的宽幅输入,美版仅支持V60Hz输入,这意味着貌似要配合变压器使用;其次,在放水级别上,国行明确表示其支持IPX7级别的放水能力,美版没有标,说实话,水牙线的防水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水牙线在使用的时候,就是各种水、各种喷的……外观看起来一样,细节部分差别还是挺大的,有些关键性能上,也有挺大的差别。我们继续卡
▼包括装上喷头之后的效果
▼加了一些水的效果,都完全一样
▼但是在拆插头的部分可以发现,国行的固定铁丝比较粗,美版的比较细,哈哈
▼在供电线上,感觉国行的会漂亮、顺滑、粗一点
▼另外,美版的这个插头,是无法直接插进国标的插孔的,体积比较大的那一个会卡住
▼或许我们日常可以这么用,但是会比较危险……
三、洁碧水牙线洗牙器WP-EC美版国行拆解
▼从外观方面,我们似乎很难发现这二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面对这种情况,似乎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拆开
▼二者的底部均采用了五颗螺丝固定,且螺丝的固定孔位完全相同,且均没有易碎贴,可以随意拆
▼拧掉底部的固定螺丝之后,底座部分就可以和上面的部分分开
▼分开之后,一眼看过去,感觉有种瞬间高下立判的感觉。左侧是美版的,里面空空的,只有一块PCB;右侧是国行的,里面塞的满满的,看起来就非常的厚道
▼我们稍微靠近仔细看看,美版的PCB上,可以看到一些电容元件,右侧是一个直流的电动机
▼同样的角度靠近看看你国行版的,在中间的位置,有一个黑色的硕大的元件,旁边有一块小小的PCB,再右侧才是直流的电动机
▼美版的水口,后面是美版的开关面板,开关面板外面一周圈的黑色的橡胶防水材质
▼国行的水口,和美行采用了一样的设计,在后面的开关面板部分,同样有一圈黑色的橡胶防水材质,可以很好的保护按键部分,防止其因为进水而损坏
▼PCB的最下面是整体的水道,从进水到加压再到出水
▼国行部分,拆掉黑色的元件之后可以看到下面的水道,和美版的设计相同,进水到加压再到出水
▼看完了一些其他部分的细节,最后我们来看看最关键的部分,也就是美版和国行差别最大的部分,PCB!美版的供电和控制部分在同一块PCB上,我们直接看这块PCB就能完全看清楚。左侧部分是交流V60Hz的交流电输入,红色的是保险,蓝色的应该是Y电容,常见的EMI元件之一,后面是四颗二极管,应该是用于全桥整流,再后面是主电容,右侧是一些控制模块,整个PCB看起来比较一般,高压低压、交流直流全部都在一块板子上,板子上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压模块,怀疑旁边的直流电机是采用DCV供电的,这就比较危险了
▼直流电机,上面是输入触点,总共进线两根,一红一黑,正负极
▼负极部分绕了一下到电动机的前侧,怀疑里面有一些保护传感器,例如温度、过载之类的
▼另外,黄色的部分有些许直流电机的铭牌露出,这颗直流电机的输入果然是DCV的,这就比较不良心了。国内对于安全电压的规定是低于36V,而我们日常使用的大多数家电产品,在供电模块之后,其使用的电压都会低于36V,常见的有12V、24V等,少数的电机等部分的电压会高于36V,但是这些地方都会针对性的设计接地和漏电保护。美版的这个,既没有相关的接地,也没有相关的漏电保护设计,而其产品的特性,就是会直接和水接触,日常使用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安全隐患的
▼并且,电机侧面的用于固定的胶带,在电机的后侧部分是断开的,不知道这个胶带的黏性如何,能撑多长时间,如果后期脱落了,负极内串联接入的保护性传感器也会失效……这个就更加尴尬了
▼看完了美版,我们来看看国行。拆掉那个黑色的模块之后,我们捋一捋,交流V进入到了模块底部,直接进到了黑胶之中,防水效果一流,黑色模块再输出两根供电线,也是从黑胶中伸出来的,这种完全防水的设计,保证危险的交流电部分,不会有一点点的可能造成危险。并且,采用这种设计,国行的这款水牙线,可以标明整机可以实现IPX7级别的防水功能
▼看一下这个电源模块的铭牌,AC-V50/60Hz的宽幅输入,输出部分是12V1.5A。宽幅输入好评,这代表这个电源模块的用料和设计会比较不错,有很大的余量,同时,宽幅输入设计的电源模块,在应对家庭用电中极易出现的电压波动情况,也没什么压力
▼在电源模块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块控制PCB,相比较于刚刚的美版PCB,这块PCB会更加简洁,少了很多整流、稳压模块,同时,由于控制的直流电机的电压的降低,国行这块PCB上,可以简单的使用一块M1芯片来控制,而不是刚刚的美版PCB上的一大堆元件。控制的核心U1部分应该是一样的,右侧的M1用于驱动直流电机,电机的供电线在右侧
▼看到右侧的电机部分,国行的直流电机是金属的上盖,看起来比塑料的更加结实。电机的正负极上面还并联了一颗电容,这颗电容可以实现稳压、吸收转向噪音和干扰的作用,防止直流电机运行中的干扰对PCB有影响,同时让PCB对于这颗直流电机的控制更加顺畅
▼并且,在电动机的侧面,我们可以看到直流电机的供电部分还串了一个屏蔽磁环,进一步稳定PCB对于电动机的控制信号的传输,屏蔽电动机的产生的一些不好的电磁干扰,美版那里是没有的,国行这里在电动机部分的设计也优于美版
▼同时,我们仔细观察电动机的负极电源,同样在直流电机的侧面部分绕了一下
▼电机侧面同样有胶带固定,将这颗传感器固定在电机的侧面。国行这里除了胶带之外,还使用了一根扎带进行二次加固,让这颗传感器可以牢牢的贴在电机的侧面,发挥其作用
四、洁碧水牙线洗牙器WP-EC美版国行试用
▼美版仅支持V输入,家里没有变压器,我就不冒险了。之前买过美版的电动牙刷,充电底座也是仅支持V输入的,在家里直插V也没啥问题,但这里我就不尝试了,直接试试国行的这个水牙线的效果
▼这个水牙线的喷头更换设计的非常棒,更换的又快又好
▼安装到位的时候,喷头和手柄之间是没有一丝缝隙的
▼轻轻按下手柄侧面的按钮,喷头会自动弹出
▼顺手就可以拔出旧的喷头,插上新的喷头,直接插到底就行,让喷头和手柄之间没有缝隙,会听到咔吧一声,就到位了
▼接着打开水牙线侧面的电源键,这个时候冲洗的指示灯会亮起
▼电源键的下面是功能切换键,可以切换冲洗和按摩功能
▼最下面的旋钮是力度大小的调节旋钮,从0到10有十档,据说可以实现精准的1psi的微调
▼喷一下试试,这个水牙线的水流还是很细的,也很有力度
▼不同的喷头有不同的水流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更换喷头,来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最后还有按摩功能,通过水流的冲击间歇,来实现对牙龈的按摩
五、总结
这次机会真的很巧,正好两个朋友都买了同一款水牙线(不知道是不是商量好的),而且更加巧合的是一个是美版,一个是国行(应该是商量好的),这也让我有机会可以拆开对比下美版和国行的区别。
在外观和功能方面,美版和国行仅在包装方面有些许区别,其余的配件、外观、功能等方面均没有区别。另外,喷头的数量和类型都一样,都是七个,只不过喷头的尺寸标号方面略有区别而已(国行的标号大,美版的标号小),不过看着大小是差不多的。
在一些其他方面,国行的整机是支持IPX7级别的防水的,美版不支持。国行是支持宽幅电压输入的,美版的仅支持V60Hz电源输入。
拆解之后,美版和国行在内部结构方面区别很大:
首先是供电部分,国行采用了独立的供电模块,将交流的部分藏起来了,输出仅有12V,日常使用非常安全;美版的供电部分就比较一般了,在PCB上的左侧部分,均是交流部分,并且供电部分并没有设计降压模块,设备内部的驱动电压都是V,仅在控制电压部分,其采用了阻容降压设计,用于控制模块的供电。
其次在控制部分,美版和国航的控制核心看起来是同一块“U1”芯片,型号不明,针脚相同,外观相同,应该控制功能也是相同的,而在电机的控制部分,美版采用了相对比较复杂的元件控制;国行采用了专门的“M1”芯片来控制,猜测国行的M1芯片会控制的更好。
最后在加压的电机部分,美版采用了V的直流电机,没有接地和漏电保护,日常使用会比较危险,电机的外壳上贴了一颗传感器,但是固定方式仅仅使用胶带,固定不牢固,有脱落风险;国行的采用了12V的直流电机,电压较低,日常使用更加安全,即使发生漏电情况,其电压远低于安全电压36V,也不会造成什么危险,并且在直流电机的外围,我们可以看到正负电极间的瓷片电容、供电电路上的屏蔽磁环,用于屏蔽和抑制直流电动机产生的高频噪声和电磁干扰,让PCB对于直流电机的控制更加完美,让设备的运行更加的稳定,而且,直流电机的供电负极上同样串联了一颗传感器,但是固定采用了扎带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谢谢大家!
The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