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插头 >> 插头发展 >> 正文 >> 正文

新作插头崖游客中心秦岭里的山水聚落

来源:插头 时间:2022/6/10
北京专业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14708.html

插头崖游客中心

·山水聚落·

插头崖游客中心,距西安70公里,地处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谷内的一处河畔台地,从河岸对侧伸出一片崖壁,周边景色优美,是植物园深度体验区的入口。原有的游客中心,仅由五栋一二层高的小楼构成,在建筑功能空间、形象上均不能满足植物园的定位和需求,因此需要对场地和建筑进行整体的改造和提升。设计团队在保留了一部分旧建筑的基础上,置入了新的建筑,并通过化整为零的手段,使建筑以聚落的形态融于自然环境,同时也使其成为游人欣赏自然风景的媒介。

布局上的散,带来了聚落型的空间体验

聚落式的建筑布局

·布局重构·

原有的游客中心既没有合理的布局,在形态上也缺少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与环境格格不入。与业主讨论之后,决定拆除其中两栋,保留其余三栋以及场地内的高大树木。

设计概念

完成了第一步的场地清理之后,首先将停车场和盥洗室规划在道路西侧,使得东侧临河的场地不被过多地干扰,并将一个个功能盒体摆放到场地中,通过山水和树木自然的引导,每个盒体选择出适当的体量和位置——面积较大的展示与服务空间,安置在相对空旷的地块,餐厅临河,茶室面崖,盥洗室藏于竹林中。这些新的盒体与原有建筑一起,将河滩,崖壁,树木,远山纳入空间的布局,初步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的山水聚落。

模型照片

紧接着,我们对功能盒体的四面墙壁进行了形式上的拆解,保留两面实体墙面的围合感,另两个墙体,根据功能与视线的不同,或远或近地朝外推出。不同高度的墙体形成空间上的交叠。至此,游客中心的聚落式格局基本确定——由6组八个大小不一的建筑组合而成,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布局上的散,带来了聚落型的空间体验。建筑体量的小,伴随着拆离与交叠的空间构成,更进一步消解了体量,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穿透。

聚落型的建筑掩映在自然之中

空间的转折和透明增强了内与外的穿透

玻璃框出室外的景致

·材料共融·

我们重新利用当地材料,黄土再夯筑成墙,青瓦立砌成铺装景观。于此同时,银灰色的金属横向墙面扣板轻盈而现代,透明的玻璃幕墙让立面看起来明亮通透。在靠近河岸的茶室,使用窄条的木纹清水混凝土。混凝土的材质加强了建筑浑然一体的体量感,而窄板木纹给予建筑更好的尺度与肌理。

材料使用上的离散与对比,强化了设计概念里的山水聚落的构想。传统的材料,带着时间的痕迹,与现代的材料构成一种富有张力的联系。

材料使用上的离散与对比一

材料使用上的离散与对比二

各种材料的肌理为场地带来了典雅的氛围

夯土墙施工过程

·景观加持·

景观的设计仍然延续了山水聚落的构想。在景观铺装上我们借鉴传统村落,每个单体建筑之间用青石板汀步道联系,或曲或直。靠近水面,用防腐木的架空步道进行景观节点间的连接。建筑围合出来的庭院,用回收的小青瓦立砌搀白石子,制作成云形的景观图案。其余空地,用河滩上的白石散铺。树池用钢板收边。我们设置污水池进行集中污水收集,经过二次净化处理后再用于植物的浇灌。同时,在场地的低洼处设置雨水花园,收集屋顶和场地排放的雨水,通过生态的净化处理后再将雨水排入河道。

建筑之间用青石板及木质汀步道联系

景观节点局部,各种要素在这里汇集

·四季茶室·

四季茶室是五米见方的单层混凝土盒子,沿河放置。面向沿河风景,我们在茶室设置了两个上下的取景窗。上窗观崖,利用结构的悬挑将平面的窗户扩展成“凹”字形转角窗,与此同时,上窗被向前推出,形成宽大的窗台。品水的下窗也因为上窗的延伸而离人更近。在构造上,隐藏窗框的处理使景观最大限度地开放,田峪河水仿佛就在脚下流淌。建筑的室内外采用窄板木模的混凝土现浇,平台则利用竹钢板制作,形成与建筑一体化的桌椅。室内设有壁炉,以供冬季取暖品茗。外部架设楼梯,用于夏季纳凉观景。茶室共有两处,形态一样,但位置经过仔细推敲,因此借取的景色各有不同。

沿河布置的四季茶室

在光影下茶室的尺度与体量

带有上下两扇观景窗的茶室

茶室内景

茶室施工过程

·结语·

游客中心从功能上是一个当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尝试用一种当代的建筑方式去回应秦岭里的这一基地。它不应被符号式的历史文化所裹挟,也不应被城市化或乡村化的风貌所左右。它简约朴素,既能让出山水,也能体验自然。

整体施工过程

一层平面图

剖面1-1

剖面2-2,剖面3-3

项目名称:插头崖游客中心

地理位置:秦岭田峪

面积:1,平方米

设计周期:.09-.02

建设周期:.03-.05

业主:秦岭国家植物园

设计团队:杨期力,白岩,李放,王栋,张文,马丽娜,陈炳光,李通,高欣妍,原婧雯

驻场主持:王栋,李放

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编辑

林楚杰

校对

李菁琳

版权声明

本文已获土木石建筑授权,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

archiposition.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