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插头 >> 插头资源 >> 正文 >> 正文

每日一点暑期预习ldquo生活用

来源:插头 时间:2022/6/20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了 http://m.39.net/pf/a_7461259.html

各位准初三的小伙伴,暑假也要坚持每天学习哦~

小唯唯开启,每天推送各学科#暑期备考干货#,欢迎打卡~

“生活用电”基础知识梳理

一、家庭电路

1.电路连接及注意事项:

输电线进户后首先接到电能表上,它用来显示所消耗的电能.接下来是全户用电的总开关.当家庭电路需要修理时,必须断开总开关.

总开关的后面是保险装置?用电器.

开关?保险丝应接在火线上;螺丝口灯座的螺旋套应接在零线上,家庭电路中各家用电器要并联接入电路中,而控制用电器的开关应与用电器串联.

2.保险丝

材料: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

作用:当电流过大时,它由于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注意:禁止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二、火线和零线

1.定义: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瑏瑢火线;另一条叫做零线,它在入户之前已经和大地相连.

2.试电笔

(1)作用:判断火线和零线.

(2)构造:笔尖金属体?大电阻(约kΩ)?氖管?弹簧?笔尾金属体(或金属笔卡).

(3)原理:氖管中充有稀薄的氖气,两端是两个金属电极.当电极间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氖气会导电.当电流从一个电极流到另一个电极时,氖管会发出红光.

(4)使用:使用时,手指按住笔卡(笔尾金属体),用笔尖接触被测导线,如果被测导线是火线,电流经过笔尖?电阻?氖管?弹簧,再经过人体,流入瑨瑏大地,氖管就会瑏瑩发光.如果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中不会有电流通过,也就不会发光.

(5)注意:当试电笔的笔尖接触电线时,绝不允许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再去接触笔尖金属体.

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1.三线插头:标有“L”字样的插头接火线,标有“N”字样的插头接零线,标有“E”字样的插头接地线,插头上标着“E”的导线和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插座上相应的导线和室外的大地相连.(三孔插座接法:左零右火上接地)

2.漏电保护器:控制插座的总开关上大多还装有漏电保护器,如果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这时,总开关上的“漏电保护器”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保护作用。

四、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1.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1)使用大功率用电器;

(2)多个用电器同时使用.

2.发生短路:

(1)改装电路时不小心使火线和零线直接连通;

(2)电线绝缘皮破损或老化.

五、安全用电

1.电压越高越危险: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V,工厂用的动力电路的电压是V,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高达10~kV,这些都远超出了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一旦发生触电,就会有生命危险.

2.触电事故:

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时,就会有电流通过.如果电流达到一定大小,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1)常见的触电类型:人体接触火线?零线触电;人体接触火线?大地触电;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2)触电急救措施:立即切断电源,必要时应对触电者进行急救.

3.安全用电原则:

(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2)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

(3)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4)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及时更换.

注意防雷: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针状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金属线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叫做避雷针.高压输电线最上面的两条导线也是用来防雷的。

六、常见故障现象解读

(1)用电器都不工作

①试电笔氖管均不亮→进户火线断路

②试电笔氖管均亮→进户零线断路

(2)将用电器接入电路后保险丝熔断或空气开关“跳闸”

①接入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用电器内部短路

②接入用电器的功率较大→家庭电路总功率过大

(3)家庭电路一部分用电器正常工作而个别用电器不工作

①用试电笔测试不工作的用电器靠近火线一端时氖管不亮→用电器与火线某点之间断路

②用试电笔测试不工作的用电器靠近零线一端时氖管亮→用电器与零线某点之间断路

(声明:万唯中考原创整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电学考点练习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

假期里,每天做一道题,坚持下来也很酷哦~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打卡,并尝试写出下面题目的答案。

今日题目

福利:本条推文,唯唯将随机挑选留言中持续打卡的1位小伙伴,免费赠送价值66.8元的万唯中考《名校模考满分作文》1本(截至8月21日中午12:00)。

欢迎打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